中國日報網2月15日電(記者 田阿萌)國家統計局14日發布的2017年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顯示,CPI環比上漲1.0%,同比上漲2.5%;PPI環比上漲0.8%,同比上漲6.9%。
2017年1月CPI同比上漲2.5%,為2014年5月以來最高,超出市場預期。路透調查的分析師曾預計,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將同比上升2.4%,將會是近三年來最大漲幅,去年12月CPI同比上漲2.1%。
數據顯示,1月PPI環比上漲0.8%,同比上漲6.9%,這是自2011年8月以來,PPI上漲最快的一個月。此前市場預期PPI將會同比上升6.3%。
統計局表示,在1月份2.5%的CPI同比漲幅中,去年價格上漲的翹尾影響約為1.5個百分點,新漲價影響約為1.0個百分點;2月份由于“春節錯月”和上年同期基數較高,翹尾影響將明顯回落。
自2016年年中以來,隨著全球制造業復蘇,提振了原油價格和其他資源,如鐵礦石的價格。除日本外,在大多數發達經濟體中,通脹預期已經上升。
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接受中國日報網記者采訪表示,PPI同比上漲6.9%無需驚慌失措,不要過高的解讀。雖然1月CPI和PPI都上來了,但PPI環比增長幅度并不大,有下滑的趨勢。PPI同比上漲高,主要是因為2016年底到達了底部,是一個洼地,目前來看,PPI已到達一個高點,意味著今年整個PPI會前高后低,逐漸下滑。所以,6.9%不要驚慌失措,不要過高的解讀。
徐洪才解釋道,2016年全年的國際油價漲了一倍,2015年底油價是26美元/桶,然而到了2016年底上漲到了52美元/桶,國際油價翻了一倍,漲幅很大。所以,2016年9月份開始,PPI開始由負增長回調至0.1%,而后漲幅持續擴大。然而,目前國際油價由于美元升值以及OPEC減產協議的影響,已經不可能再漲了,所以未來的油價應該在40-55美元/桶之間窄幅震蕩,意味著國際油價基本上會保持在持續穩定的價格,也就意味著今年物價成本也會保持在相對穩定的區域。
他還稱,今年的貨幣政策是穩健中性,也不支持物價的大幅上漲,貨幣需求并沒有那么旺盛,那么價格也不會上漲過高。目前的物價上漲主要是因為成本推動性的因素,如用工成本上升以及生產原材料如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價格的上漲。
“CPI上漲,一是由于季節性因素,春節期間的購買力旺盛;二是因為服務業的價格上升了,由于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比重占得越來越大,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多,服務業又與人的成本掛鉤,導致整個成本在不斷上升。所以,整體來看,CPI和PPI數據的上漲符合預期,未來的走勢還會繼續保持平穩,未來的CPI會保持相對穩定,而PPI會逐漸下降,這將是一個好消息。”徐洪才表示。
(編輯:富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