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國的出口競爭力較為穩定,影響目前中國出口增速下行的主要因素是全球需求的走弱。需要澄清的是,出口疲弱——很多人歸因于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出口增速放慢,但截至今年2季度的全球貿易數據表明,中國出口占全球的出口份額為14.2%,跟去年、跟前年比,相當穩定,其中2017、2018年分別為14.2%、14.0%。為什么中國對美國出口下滑,而整體出口競爭力穩定,這當中有很多的故事,這里就不展開了。但比較明顯的一個結論就是,中國出口增速放緩,主要是外需放緩,而不是因為市場份額下滑,市場份額是穩定的。
第二,中期來看經常賬戶可能會出現逆差,服務貿易作為新亮點值得期待。我們的研究認為,十四五期間我國經常帳戶將出現輕微逆差。但我們也有改善經常賬戶的潛力:一是通過內部改革,增強市場信心,減少資本的不正常外流。另一個潛力就是服務貿易。過去的國際收支管理、出口退稅等政策,都是鼓勵看得見的貨物貿易。而在服務貿易方面,也迫切需要政策支持,比如一些新業態當中,互聯網的海外服務發展非???,但是這些服務業的國際貿易出海碰到一些問題,比如錢怎么回流、尤其是怎么較低成本、較快速的回流,如何減少這方面的經營障礙,這些是有問題的。對這樣的新增長點需要松綁。我國服務貿易前四年逆差年均是2000億美元左右甚至更高,服務貿易出口額排在全球第五名。而第六、第七分別是荷蘭及愛爾蘭,說明中國服務貿易的出口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第三,中國成為國際投資大國的前提,是讓匯率更加有彈性。價格先是對的,交易量的規模和方向才有可能是正確的。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經濟發展研究室主任徐奇淵,本文是在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博智宏觀論壇第四十三次月度例會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