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琪
9月16日出版的《求是》2025年第18期刊發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行長潘功勝的署名文章《堅定踐行全球治理倡議 持續推進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完善》。文章稱,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國際社會主要依賴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主的全球金融安全網進行事中事后救助。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國際社會進一步強化了金融監管規則等事前防范機制。
一方面,多層次的金融安全網持續完善。在全球層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斷增強危機救助能力,強化政策監督職能,擴大政策監督范圍。在區域層面,歐洲金融穩定基金、拉美儲備基金、亞洲清邁倡議、阿拉伯貨幣基金等相繼建立,成為相關地區金融穩定的重要支撐。在雙邊層面,美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通過貨幣互換機制,在危機時期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新興市場本幣互換合作也在穩步推進,中國人民銀行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或貨幣當局已簽訂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成為全球金融安全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一方面,基于監管規則的危機防范體系不斷完善。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國際社會對全球金融監管體系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發布《巴塞爾協議Ⅲ》,增強銀行機構的穩健性,強化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標準的制定與實施,是少數全面落實《巴塞爾協議Ⅲ》的經濟體之一;已建立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框架,中國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已全部達標;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能為99%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額保障;出臺并全面實施資管新規,影子銀行風險大幅壓降。
文章指出,當前,全球金融穩定體系面臨一些新的挑戰。一是監管框架仍然碎片化,甚至出現“競爭性逐底”的傾向。近來,《巴塞爾協議Ⅲ》等國際監管規則的執行受成員國國內政治因素影響出現擺動,可能會帶來監管套利,削弱全球金融穩定體系。國際社會應積極落實已議定的監管改革措施,防范監管套利和風險跨境傳導。二是數字金融等一些新興領域監管不足。比如,對于快速擴張的加密資產市場和氣候風險相關的監管框架,全球監管協調不足,監管取向大幅擺動并受過強的政治因素驅動;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缺乏統一監管標準。全球需要加強監管協同,補齊全球金融監管短板。三是對非銀行中介機構的監管仍然薄弱。過去20年,非銀行中介機構在全球融資中的比重大幅上升。這類融資穩定性較弱,透明度較低,杠桿水平不斷上升,監管有待加強。
展望未來,以強有力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核心,構建多元、高效的全球金融安全網,維護全球金融監管規則的一致性和權威性,是防范與化解國際經濟金融危機的關鍵路徑,也是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應該繼續堅持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