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化、生態危機與資源約束等全球性挑戰,綠色工程已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核心驅動力。從北京冬奧會高山滑雪賽道的生態修復到非洲大陸蓬勃興起的可再生能源項目,從荷蘭“還河流以空間”的韌性生態計劃到雄心勃勃的阿聯酋零碳城市馬斯達爾城,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綠色轉型。然而,碎片化的標準體系、差異化的政策框架與規則壁壘,正導致重復投入、跨國協作成本高等問題,制約著綠色創新的規模化推廣和轉型進程的提速。
據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消息,在以“工程塑造綠色未來”為主題的2025年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全體大會上,來自國際工程組織、全球頂尖科研機構與工程企業的代表一致認為,亟需打通標準政策融通“經脈”、凝聚多方力量、加快綠色工程規則的全球協同與互聯互通。與會嘉賓圍繞標準協同、機制創新與多邊協作等關鍵議題展開了深入對話。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致大會賀信中指出:“當今社會氣候危機日益嚴峻、不平等加劇,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工程師們正站在時代前沿:設計韌性城市、推動清潔能源轉型、建設聯結世界并服務人類的基建設施。工程技術成為綠色轉型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他呼吁,要把握時代機遇,加強國際合作,促進知識共享,推動解決方案規模化應用。
打通標準政策融通“經脈”
綠色工程涵蓋能源、建筑、交通、水資源等多個關鍵領域,其復雜性要求實現從技術研發、規范標準到評估體系的全鏈條協同。然而,當前國際在綠色標準制定與應用方面仍存在明顯差異,尤其在碳排放核算、綠色材料認證、生態影響評估等環節,不同區域間的標準規則互操作性較低,減緩了技術、產品與服務的全球流動。
“當前,氣候和資源挑戰一方面引發了復雜性,另一方面也激發了能動性,那么,在嚴格的標準系統思維和協作精神支持下的工程師的持續領導力就顯得至關重要。” WFEO主席穆斯塔法·謝胡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工程推動可持續發展已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一些挑戰仍然存在。監管框架必須不斷發展,目標與標準也需如此。只要實現規范和標準在區域乃至全球范圍內的統一,加強對工程人員持續能力建設,認識研究與技能發展投資的重要性,未來依然充滿希望。
打通規則“經脈”,需依托國際工程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等平臺,推動建立全球廣泛認可的綠色工程標準基線。尤其在可再生能源集成、低碳建造、智慧水資源、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共性領域,優先開展聯合研究,推出可互操作的技術導則與實施規范。
政策融通同樣關鍵。要推動將綠色理念融入國土空間規劃、產業政策、公共采購與金融體系,為綠色工程實施提供制度保障。歐洲“綠色協議”、中國“雙碳”戰略以及多國碳中和政策,已為國際規則協同奠定了政策基礎與實踐樣本。世界綠色設計組織(WGDO)主席王金南院士在“建立綠色設計制度,推動工程綠色管理”主題報告中指出,從世界角度來看,我們的工程管理已經進入了一個可持續管理的階段,傳統的綠色設計對象擴大,運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涵蓋從政府決策和管理、部門和產業、產品和材料、基礎設施和終端。
標準筑橋凝聚多方力量
綠色工程規則與政策互通的根本目標,不僅在于降低跨境協作成本,更在于構建一個包容、高效、開放的全球綠色工程協作網絡。以標準為橋,融通多方力量,將成為實現這一愿景的重要路徑。
國際組織與非政府機構正發揮引領作用,積極推廣經過實踐驗證的高標準綠色解決方案,并深度參與國際規則制定。WFEO發起的以共享數字未來為目標的“非洲工程能力建設項目(ECBAP)”已獲多國支持,重點用于支持非洲國家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工程能力建設。“WFEO非洲能力建設特別工作組主席龔克介紹,在中國科協大力支持下,ECBAP項目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工發組織等建立了合作,并在肯尼亞、烏干達成功舉辦兩期試點培訓。下一步,ECBAP項目將繼續擴大規模、拓寬多領域課程,并建立質量檢測機制和標準,確保服務質量。
學術界與科技界也在積極打破信息壁壘,建設開源共享的綠色技術數據庫與案例庫,為全球綠色工程標準協同提供公共產品。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表示,中國工程院將積極踐行全球治理倡議,繼續參與重點工程科技領域工程倫理的聯合研究和標準規則的制定,推動工程科技更好地服務人類社會發展。
企業界同樣走在實踐前沿。“我們處在AI的偉大時代,也需要一個偉大的工程,構建智能世界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宏偉的工程,這項工程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決定了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獨自完成,需要更加開放的生態和統一的標準。”中興通訊副總裁、有線網絡服務總經理吳學偉先生在發言中說到。
共同邁向綠色工程規則互聯的新未來
實現真正的綠色工程規則互聯,不僅關乎技術與政策層面,更需凝聚全球共識。正如緬甸工業部部長查理?丹所言,綠色工程不只是一個學科,更是一個道德指南,對我們而言,把每個項目、每種材料、每種發明都看作人和自然的和諧之旅,在這樣的旅程中,我們才擁有可持續的未來。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表示,中方愿與全球工程界共同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等共同挑戰,推動工程科技進步和創新,為世界經濟復蘇和長遠發展注入強勁持久動能。萬鋼主席倡導共同深化工程科技交流,愿同各國一道,進一步織密全球工程合作網絡,深化工程科技交流;共同培育工程科技人才,愿同各國一道,共同打造工程能力工作坊等開放平臺,推進工程師能力、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等;共同弘揚工程科技文化,愿同各國一道,超越地域和文化差異,以文化交流促進文明互鑒,繁榮工程科技文化,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打通綠色標準與政策的“經脈”,以規則互通共筑協作橋梁——這不僅是工程的進步,更是全球治理范式的深刻重塑。跨越邊界、融通規則、協作創新,全球工程力量正以綠色為紐帶,匯聚成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