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記者從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獲悉,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修訂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3.0》(以下簡稱《路線圖3.0》)日前發布,進一步明確了全球汽車技術“低碳化、電動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并提出我國新能源汽車到2040年滲透率達80%以上,加快推進汽車產業全面電動化進程等七大目標。
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進華介紹,《路線圖3.0》以“1+5+26”為研究框架,同構“汽車產品”與“汽車制造”技術路線圖,圍繞1個產業總體、5大技術群和26個專題領域展開。深入研判了未來5-15年世界經濟復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科技變革、經濟全球化賦予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使命,描繪了以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生態、新格局為核心的新汽車產業發展愿景。
針對汽車碳排放,《路線圖3.0》提出,我國汽車產業碳排放總量將于2028年先于國家碳減排承諾提前達峰,至2040年碳排放總量較峰值下降60%以上。并提出到2040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80%以上,加快推進汽車產業全面電動化進程的目標。
不過,《路線圖3.0》也提出,內燃機仍將是汽車的重要動力來源。
“到2040年,我們初步判斷仍有三分之一汽車需要由內燃機作為動力源或者是協同動力源。當然,我們也判斷2030年內燃機將普遍混動化,傳統的純內燃機動力源到2030年后將占到很小的比例。”張進華說。
在智能網聯汽車方面,《路線圖3.0》提出,到2040年,以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為主體的交通體系朝著“零事故、零傷亡、高效率”發展。同時,車路云一體化智能網聯汽車基礎設施生態體系成熟健全,高級別自動駕駛汽車產品實現大規模應用。
具體技術來看,《路線圖3.0》進一步明確了智能網聯汽車進入市場化發展快車道。到2040年,L4級智能網聯汽車全面普及,L5級智能網聯汽車開始進入市場,網聯協同場景覆蓋度、安全可靠性不斷提升,支撐無人駕駛大規模安全應用。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駿指出,智能網聯汽車的產業化落地,將推動汽車產業價值重心向智能出行服務、智能座艙服務等環節轉移,催生全新商業模式,打造新的價值增長極。“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關聯產業深度融合,帶動跨行業主體深度參與產業發展,通過跨界融合、資源集聚,進一步拓寬增長空間,提升發展質效。”
汽車制造技術路線圖首次與汽車產品技術路線圖并立也成為此次《路線圖3.0》的一大看點。智能制造技術群首創“汽車智能制造發展水平分級方法”以及實施方法論。在參照并符合國家智能制造的整體架構與標準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汽車產業的特殊性,對汽車智能制造的總體水平以及各領域的發展狀況進行全面、客觀、精準的分級、分析和落地指引。
張進華表示,《路線圖3.0》提出到2040年,以提質、增效、降本、低碳引領,通過數據互聯互通與數據閉環,實現汽車制造全環節研產供銷服一體化。“期待到2030年有部分企業能夠達到智能化工廠的水平。到2040年希望有40%企業達到真正智能化的智能制造,實現人、產、供、銷、服一體化的智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