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近日,財政部與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聯合工作組召開第二次組長會議(以下簡稱“會議”)。會議充分肯定了去年聯合工作組成立以來部、行協同配合取得的成效,并就金融市場運行、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央行國債買賣操作及完善離岸人民幣國債發行機制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向前回溯,2024年10月份,中國人民銀行與財政部建立聯合工作組,并召開工作組首次正式會議。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24年10月初中國人民銀行與財政部建立聯合工作組并召開首次正式會議,主要圍繞“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的要求”“為央行國債買賣操作提供適宜的市場環境”等。相比首次會議聚焦央行國債買賣操作,本次會議則更廣泛地探討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同配合,旨在為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堅實保障。
陜西巨豐投資資訊有限責任公司高級投資顧問朱華雷表示,此次會議釋放出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同發力的信號,宏觀調控正從“單一工具發力”轉向“多政策協同”。預計未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節奏、方向和力度上將更加一致,以提升政策落地效率,為宏觀經濟穩定提供有力支撐。
會議表示,雙方一致認為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同發力,為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保障。下一步,要繼續積極發揮部、行聯合工作組機制作用,深化合作,加強協同,持續推動我國債券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共同保障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更好落地見效。
“此次會議釋放的核心信號是財政與貨幣政策協同機制的深度化、常態化。”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會議提出“深化合作,加強協同”,表明部、行聯合工作組政策協同已從初期的問題導向轉向長效機制構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會議重提“央行國債買賣操作”,也引發了市場關注。
2024年8月份至12月份,央行通過公開市場開展的國債買賣操作累計實現凈買入1萬億元,為債券市場流動性調節和穩定運行提供重要支撐。然而,央行發布公告決定階段性暫停在公開市場買入國債,表示2025年1月份起暫停開展公開市場國債買入操作,后續將視國債市場供求狀況擇機恢復。
“政府債發行逐步進入收官階段,央行或重啟國債買賣。”明明表示,近期利率經歷了一輪調整,政府債發行成本有所上升。以附息國債當月發行規模為權重的加權平均發行利率來衡量,2025年8月份附息國債發行成本較7月份上行5bp(基點,下同)至1.7%左右,較2025年1月份上行約18bp,接近2024年年底的發行成本。經測算,后續還剩余約1.8萬億元一般國債凈融資和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凈融資,為保障財政政策更好落地見效,需持續關注國債發行成本。
財通證券發布研報認為,在2024年年底央行買入的國債逐步到期的背景下,年內央行買賣國債概率提升。
“央行國債買賣操作定位于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和流動性管理工具。”朱華雷表示,重啟該操作可以更靈活地調節市場流動性,促進債券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
宋向清認為,央行國債買賣操作年內重啟的概率較高,預計在四季度落地。央行重啟國債買賣操作將釋放中長期流動性,緩解銀行體系資金緊張,體現政策靈活性。(記者 韓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