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十萬噸干散貨數智碼頭在山東港口青島港投產。
張進剛攝(人民視覺)
近日,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公布。《建議》共有15個部分、61條,分為三大板塊。受訪專家認為,《建議》準確把握中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擘畫了未來5年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為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
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
【觀察】
關于“十五五”時期中國發展環境的總體判斷,《建議》提出,中國發展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建議》提出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
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刊文指出,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傳遞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中國決心抓住其認為的戰略機遇,加快實現國家現代化;二是中國共產黨對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決心堅定。“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未來5年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這一目標的實現將面臨復雜形勢,但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承諾不會改變。
【解讀】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建議》充分體現了科學性、務實性、前瞻性和人民性。
從科學性看,《建議》對未來5年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所處地位等眾多議題的判斷,體現出敏銳的科學眼光。《建議》提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充分肯定了“十四五”期間取得的重大發展成就,“十五五”時期中國將繼續在既有成就基礎之上爭取更大進步。從務實性看,《建議》充分考慮中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彰顯了務實態度。比如提出做強國內大循環,以國內循環的穩定性對沖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同時提出拓展國際循環,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這些舉措將確保經濟持續保持發展活力,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從前瞻性看,《建議》體現了對國際形勢極具戰略性的研判,對“未來向何處去”有清晰的目標界定。具有更強前瞻性和戰略性的發展,必然會有獲得豐碩成果的可預期性。從人民性看,《建議》堅持人民至上,強調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人民,維護人民根本利益,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確保了“十五五”規劃具有強大的內生動力。
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員魏進平: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將“十五五”時期明確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這既是對“十四五”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充分肯定,又是對中國內外部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的深刻洞察。《建議》承上啟下,既與“十四五”規劃保持連續性,又準確把握未來5年發展大勢,我們要接續奮斗,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
釋放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信號
【觀察】
《建議》提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拓展國際循環,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積極擴大自主開放,推動貿易創新發展,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十四五”時期,高水平開放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數據顯示,貨物貿易規模連續8年世界第一;服務貿易突破1萬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7087.3億美元,提前半年完成“十四五”目標;對外直接投資穩居世界前三……
【解讀】
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黃蘭松:《建議》釋放了中國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強烈信號,充分展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戰略定力與擔當,主動選擇以更高水平開放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這本身就是對全球經濟發展的重大貢獻。
《建議》提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意味著中國對外開放將進一步深度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更側重于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層面的協同。這要求加快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法規體系。一是對現行外資、知識產權、競爭政策等領域法規進行系統性評估與清理,提升透明度與公平性;二是加強立法前瞻性,特別是在數字貿易、綠色標準等新興領域,推動跨部門協同立法;三是推動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實現規則標準“軟聯通”,以法治規范進一步提升合作質量。
魏進平: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啟示我們: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從中共二十大部署“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到《建議》對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專章部署,強調“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對內充分表明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創造良好國際環境、開拓廣闊發展空間;對外向世界宣告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僅不會關上,而且會越開越大,愿意并實行積極主動的開放政策,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
李海東:《建議》傳遞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確定性。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開放進程始終沒有中斷,而且朝著更深、更廣、更有效的方向推進。《建議》從市場投資、貿易、科技創新等方面,都強調了開放的重要性,將深刻影響普通民眾生活。
《建議》傳遞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自信力。信心比黃金還珍貴。中國對自身發展有信心,將給國際社會傳遞更多正能量,產生巨大吸引力,使越來越多國家愿意并且樂于與中方合作,與中國共享機遇、共謀福祉。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觀察】
《建議》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綠色發展動能。要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和生態系統優化,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穩妥推進和實現碳達峰,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今年9月,中國宣布了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巴西《論壇》雜志網站評論認為,憑借創紀錄的裝機容量、極具競爭力的成本以及長遠的目標,中國正在鞏固其作為全球清潔能源強國的地位。
【解讀】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溫宗國:《建議》在部署綠色發展方面的一大亮點是系統性和協同性。
首先,“雙碳”目標被提升為重要牽引力。它不僅是減排任務,更是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動機”。特別是提出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將極大促進建設能源強國。其次,治理理念更為優化。《建議》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將環境治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內在地統一起來,尋求協同效益,增強綠色發展動能。最后,目標強調“標本兼治”。在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的基礎上,強調生態系統優化和筑牢生態安全屏障,這意味著更注重生態系統的韌性和質量。
《建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和實現碳達峰。從時間上看,“十五五”規劃結束期與碳達峰實現時間重合。這是中國發展模式轉型的重要窗口期,要求付出更艱苦的努力。
首先,結構調整要進行“最后沖刺”。在能源結構上,非化石能源需轉向“主力軍”,重點從超越裝機量轉向解決儲能、綠能消納等。在產業結構上,確保鋼鐵、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率先實現碳達峰。其次,政策工具要加強“全面調控”。加快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雙控”,將碳排放真正作為發展的“硬杠杠”。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范圍,發揮價格信號的倒逼作用。最后,技術部署要“加速迭代”。儲能、綠氫、碳捕獲和封存等技術在“十五五”期間要走向規模化應用,為碳達峰后的碳中和奠定基礎。
黃蘭松:綠色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建議》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顯示出強調以科學路徑實現互促共贏,助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議》提出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穩妥推進和實現碳達峰,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其中的法治保障至關重要。當前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可研究制定綜合性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法規,明確各方責任與市場規則,同時健全生態補償、綠色消費等激勵機制的法律支撐。
(本報記者彭訓文)